中國的高速公路無論是里程還是架構均與美國非常接近,但在兩國公路上飛馳的卡車,長相卻是大相徑庭:中國的卡車像歐洲一樣,絕大部分都是平頭車;美國卻不然,長著長鼻子的大卡車覆蓋著美國所有的高速公路網。如果你偶見一輛平頭卡車,那一定是又老又舊的老爺車。因為在1986年以后,平頭車幾乎就不再生產了。
按照常理,同等級的卡車,長頭要比平頭的車成本略高一些。美國之所以采用長頭車,一定有它的“過人之處”。在近日舉行的美國商用車沿革媒體見面會上,美國納威司達集團的專家為媒體進行了答疑解惑。
平頭車曾在美國大行其道
“也許很多人不知道,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,一直是平頭卡車一統天下。”美國納威司達集團負責中國產品與技術研發的副總裁嚴敬德介紹說,平頭卡車在美國的歷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。美國的商用車市場在1986年以前,都以平頭車為主導產品。
“究其原因,美國聯邦公路法規發揮了主要影響力。”嚴敬德這樣告訴記者。
“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,美國州際高速公路基本上還不存在,當時牽引車(帶掛車)的整車總長度限值是12.8米。到50年代初,隨著高速公路開始建設,聯邦政府在1956年出臺了《聯邦高速公路法令》,把牽引車的總長度限值放寬到19.8米。”嚴敬德介紹說,隨著高速公路的不斷發展,關于整車長度的法規限制變得越來越寬松,以便增加運力,降低物流成本。到了1976年,牽引車的總長度進一步放寬到22.9米。
但無論是12.8米、19.8米,還是22.9米,其中的一個共性就是對整車(含掛車)長度進行限制。如此一來,平頭車相比長頭車有天然的優勢,它的動力總成安裝在駕駛室下方,不像長頭駕駛室,需要“占用”額外的長度,因而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運輸更多和更長貨物的需求。
上世紀80年代之前,美國的卡車制造商以及歐洲制造商,比如納威司達、肯沃思、彼特比爾特、奔馳、沃爾沃等,都以生產平頭卡車為主。那時候,拉著長長貨箱的平頭牽引車在美國高速路上隨處可見。
然而,1982年以后,風向逆轉,平頭車好景不再。
30年河東30年河西
中國有句土話:30年河東,30年河西。誰也沒有想到,在美國大行其道的平頭卡車在30年后風光不再。1986年起,平頭卡車逐漸退出了市場。
據嚴敬德介紹,在1980年左右,美國州際高速公路基本建設完成,新的法令(《路面交通輔助法令》)在1982年出臺,它取消了對于卡車總長度的限制,改為只對掛車長度實施限制。“長度限制也不再是限制最大值,而是限制最小值,聯邦政府給出的最小值是48英尺(14.63米)。在此基礎上,各個州都有自由度,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長度,其目的是為了達到最大載貨能力,同時降低物流成本。”
這是一次根本性的政策改變,它意味著,平頭車的政策優勢消失,和長頭車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。
“如果撇開政策因素,長頭重卡有多方面的明顯優勢。”嚴敬德分析說,首先是長頭卡車的安全性更高。“長頭車駕駛員和乘客位置在發動機與前橋后側,前置的發動機艙為意外碰撞提供了更長的緩沖距離,在安全性方面有著更佳的表現。同時,與平頭車相比,長頭車的駕駛室高度更低,重心也相應降低,這大大減少了碰撞中的側翻幾率。”
其次是良好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燃油經濟性。嚴敬德告訴記者,根據大量測試和實驗,長頭車被證明具有更好的流線造型和更低的風阻系數,能夠有效節約10%~12%的燃油消耗。
再其次是維修保養的便利性。由于發動機前置,長頭車在使用與維護方面比平頭車更加方便,維修時只需打開發動機艙蓋,而不用把駕駛室翻轉過來,駕駛員可以很輕松地接近發動機,維修變得更容易。另外,長頭車在駕駛室高度及車門、臺階設計方面更加人性化,踏板位置更低、面積更大,便于駕駛員攀爬上下和進出駕駛室。
在舒適性上,長頭車也有比較優勢。“長頭車的駕乘空間更大,它的地板比較低,前置的發動機不會占用駕駛室空間,駕駛室內可以容納更多生活設施,如更大的臥鋪、冰箱等。而且,由于發動機不再位于駕駛室下方,長頭車具有更低的內部噪音。”
這些綜合因素,加上政策的轉向,最終推動了美國卡車市場這次革命性的變化。